直隸總督署,又稱直隸總督部院,是中國一所保存完整的清代省級衙署。原建築始建於元,明初為保定府衙,明永樂年間改做大寧都司署,清初又改作參將署。1730年(清雍正八年)經過大規模的擴建後正式建立總督署,歷經雍正、乾隆、嘉慶、道光、咸豐、同治、光緒、宣統八帝,可謂是清王朝歷史的縮影,曾駐此署的直隸總督共59人66任,如曾國藩、李鴻章、袁世凱、方觀承等直到1909年清朝末代皇帝遜位才廢止。民國年間是直系軍閥曹錕的大本營。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,曾是日偽和國民黨河北省政府所在地,有一座總督衙署,半部清史寫照之稱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,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駐此。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歷史地位直隸,因其直接隸屬京師而得名。清王朝問鼎中原後承襲明製,在全國繼續推行行省制度,地處京師附近的北直隸被改為直隸省。清初所設置的直隸省,至光緒年間,其轄區包括今河北、北京、天津和山東、山西、河南、遼寧、內蒙古的一部分。明代臨時性的軍事官職總督,逐漸成為清代地方最高軍政長官,乾隆年間督撫制度日趨成熟後,直隸總督因直隸省獨特的地理位置而名列全國八督之首。[3]直隸總督權重位顯,集軍事、